2.20.2011

文藝活動欣賞計劃 - 學良事變

稍稍對中國近代史有點認識的人,提起張學良,首先聯想到的是「西安事變」,繼而已經再說不上甚麼。我們在學校學到有關「西安事變」的內容,都只是寥寥數筆描述這件歷史事件,對張學良這個人,我們幾近完全陌生。

一條褲製作的《學良事變》是一齣集中描寫張學良這個人物的劇場作品,於孫中山紀念館專題展覽廳演出。筆者本身對中國近代史幾近無知,進場觀賞只為兩個原因,一. 演出場地;二. 編劇滿道和導演胡海輝。

作為一齣劇場作品,不在劇場演出,這本身已能引起觀賞的興趣,劇場以外的場地總能為演出提供特別的環境和氛圍。但《學良事變》的演出,孫中山紀念館不僅僅是提供環境和氣氛,當中的迴廊、露台還為每場戲提供了特定的場景,譬如在一個古典的房間,演出張學良招開紀者招待會的戲,觀眾頓成了一群記者;在露台上上演張學良對愛國學生的演講,呈現他對外發表立場與內心真正想法的矛盾。這樣的設計,讓劇本、主題內容和演出緊緊扣在一起,觀眾需要遊走於不同地點去觀賞不同場次,帶動他們和演員更能投入到作品中。這樣的演出模式或許不利於線性的故事舖排,但卻可立體地看到不同階段的張學良和趙一荻的性格描寫。

據編劇於演後座談的討論,他與導演是先知道演出場地是孫中山紀念館,繼而再著手創作。因此,劇本的舖排、導演手法與演出場地能如此有機地結合,創作出這樣獨特豐富的劇場作品。

此劇的編劇滿道和導演胡海輝是合作無間的創作團隊了,他們組成的一條褲製作為香港劇場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,《學良事變》毫無例外地成為這些作品的一員。這齣作品最難得的,是編劇和導演上均有所突破和超越。

先說編劇,如滿道在場刊中寫道,這是一個難度很高的劇本。原因是它不是要重新呈現「西安事變」這件歷史事件,而是要呈現「張學良」這個人物。而「張學良」是如此複雜,大陸和台灣出版的書籍資料南轅北轍。編劇要掌握這個人物可謂非常困難。為了要立體地呈現這個人物,編劇首先選擇了以獨白來貫串整個劇本,獨白最能呈現人物的內心狀態,對人物的描寫會較深刻細緻;其次就是把張學良這個角色一分為二,讓正面和較負面的張學良同時在舞台出現,看着他們互相爭辯、互相說服,會立體地看到一位人物的內心爭扎和矛盾。劇本中還要穿插趙一荻的場面,還有互動的環節,沖淡獨白的單向性。編劇確實稱職地創作了一齣很出色的劇作。筆者觀看時,雖感到劇本的資料豐富,卻一點也不感到沉悶和吃力。這確實是一個很優秀的劇本。

這樣豐富和充滿戲劇張力的文字,能順暢又恰當地在一個劇場以外的場地演出,這完全是導演的功勞了。胡海輝在英國完成導演碩士課程回來後,導演的作品每每有不少驚喜。上一齣作品《野孩子》利用木偶呈現主角小時的自閉症狀況,既精彩又恰當。今次這齣作品,在演出上讓場地、內容、表演、演員和觀眾緊緊地扣在一起,也讓觀眾有不少意外驚喜和獨特的觀戲經驗,令人難忘。

香港劇場能有這樣一齣優秀兼創意滿溢的作品,實在可喜。很期待滿道和胡海輝的下一個作品呢!

寫於9/2/2011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