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17.2009

潮爆中國:《二十四城記》也虛也實

自己對現今中國的環境和電影也不熟悉,以下是一篇好文章,說說《二十四城記》,說說當下中國。Enjoy!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文 李照興

(明報)3月8日 星期日 05:05

【明報專訊】前兩天剛在中國公映的《二十四城記》(也是本屆香港電影節閉幕電影),是賈樟柯 第三部在中國主流大院線正式公映的作品。對比之前的《世界》和《三峽好人》,應該會是最容易被明白的一部——縱使它不是用最傳統的劇情片表現方式,但它內裏起碼有很多故事,普通人的故事,容易被理解的故事,並且是最直接的口述,只不過用的是真人或演員——而當中的人和事,甚至故事的真正主角那一座廠房,都可用時代變遷的角度去解讀(所以易明)。較有意思的是,近期看的關於當代中國城市的電影,都是一些虛構與寫實混在一起的最好看。普通人的故事,在今時今日,比百分百虛構的劇情片更曲折感人。就如那說法﹕今天,新聞比電視劇好看。打開報紙電視,每個人都有自己一部史詩,每個人的生平都像反映了時代的變化。這是一個傳記過多的年代,還是我們已習慣把一切化為傳奇?

《站台》及《逍遙遊》以後的賈樟柯,他所選擇的題材都無比聰明,總能把握到海內外對於現中國變化的關注焦點。《世界》以主題公園代替世界的概念化雖然大於一切,但《三峽好人》確切是代表了一個重要時刻中,對正在湮沒的城鄉情感的寫照。《二十四城記》在處理城市化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疑感時,仍有它反映時代的大意義。因為拆遷為原居民帶來的生活變化,確實是當下城市化進程中最大的影響,最容易教人動容的一章。試想像一座超過50年的大型廠房,建廠時員工來自遙遠他方,從大東北到大西南成都,由於是軍備工業廠,職工及家人要實行近乎封閉式的廠區生活,直至發展地產的需要,這大片老廠房有天宣告停工,然後是推土機的轟轟隆隆,一座重型機械廠房去了,換來時尚的豪宅樓盤——單就時代變化的氣勢而言,作品就有一種現代城史的意味。

這種時代巨輪的縮影,儘管今天已變成濫調,但如果着眼看當事人的故事,仍然有不少感動之處。電影趣味之點,正是在宏大的時代與空間背景中,插入真人的口述歷史,那些工廠過來人的自述,穿插多一層由明星演的「劇情」——然後再多一重由這些明星演員的模擬被採訪記錄。由呂麗萍、陳冲和趙濤演的三代廠花,各自演出及口述自己跟廠房的關係,各自的片段故事。

據賈樟柯解釋(當回應觀眾提問﹕找陳冲這麼有星味的演員去演一個普通女工,會否失卻那種樸實的真實感,因如何看都是陳冲在演一個角色),起用明星特別是陳冲,正正是為了提醒觀眾,這部分的虛構成分。

順帶一記,觀影後答問時間,觀眾通過手機的提問,確實展現了觀眾的多元關注。當中問題包括﹕

只是口述的話,那電影本體功能豈不是失去了?這樣電影給予時間的可能性豈不是退回到了廣播劇水平?

個人史一定是口述史麼?

你認為演員的表演和真實的紀錄能夠融合嗎?似乎感覺穿插在真實中的表演會令觀眾「出戲」?

黑格爾《美學》中論述詩歌是超脫了物質材料束縛的主觀符號表達方式,請賈導談談電影《二十四城記》與其中不斷跳入的主觀文字符號詩歌的結合?

影片中非專業演員的表情台詞的表演可以介紹一下麼?是導演幫助表演的成分更多還是他們的自然流露更多?

當提到80後對此片的觀感時,還有個80後很有意見似的﹕

「這就是代溝了,你認為我們會喜歡的未必是我們喜歡的,我們生活在與你們完全不同的時代,喜歡同樣的東西才奇怪呢,除非經典。」

「為什麼老想知道80後的看法?我們又不是怪物,我沒看電影,但從現在一個半小時的討論得到的信息來看,我想我不會很感興趣。」

在另一個為電影搞的文獻展中(現在電影都包裝為一種文獻時代見證),劇組搜集了一批老式廠房及宿舍的日用品,包括廠長辦的文具、女工宿舍的化妝品、登記冊等,這些舊物之所以成為近年流行的懷舊寄托,也就是跟這種宏觀的歷史敘述潮流有關,當消失變成常態,普通人急於尋找實質的物件寄情。那怕是一個舊杯、一卷卡式帶、一首老歌。所以影片中其中最多人動容的是一個男子的回憶,球場上轉身,響起山口百惠在那年代唱得大陸家傳戶曉的《血疑》(即《赤的疑感》)老歌,勾起那時代的集體記憶(對老歌的運用賈還是慣常地得心應手)。

獨立電影找資金新門路

而在這許多,源於媒體帶引的懷舊炒作中,永遠有更年輕的小孩子覺得懷舊作品就如現在重新流行的舊物一樣,不過是上一代人的懷舊濫情。不過這些都未必是《二十四城記》獨立於此時代跟其他商業作品的最大區別,它最獨特但卻驚奇地未為人過度談論的,是電影本身作為一種地產發展商出資的軟性宣傳片的本質——這種新投資與拍攝模式,通過地產發展商出資邀拍跟其相關樓盤項目的做法,證實了當前國內客戶無孔不入但又創意極多的宣傳手法。效果雖然還待評估,但這種做法在國內還是先行,而且未必是最後一次。如果馮小剛作品中的廣告植入已引人思慮,賈樟柯這次還不知是開創了獨立電影找資金的新門路,還是宣告新一種廣告形式的着陸。

或者該有另一部戲外戲,記錄的是《二十四城記》如何誕生,如何跟投資方談,發展商對片中樓盤出現的要求。那或者變成,《二十四城記》記錄的是過去,而這戲外紀錄,記載的會是現在,2008至2009的中國獨特客戶與創作人關係。而這非常當下中國。

編輯 陳嘉文、蔡曉彤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